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扩大会议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。在50项拟接受审议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中,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政府唯一申报的项目通过审议,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!
景迈山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、9个传统村落、3片分隔防护林。让我们一起走进景迈山,了解山与林、草与木、树与虫、茶与人“生命共同体”的故事,探寻这个以茶为主题独一无二的“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”。
村融于山
景迈山画卷
历时3个月的关门节今天过到了芒洪村,村子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,聚集在一处,同食一锅饭、畅饮自酿酒、共跳一支舞,直至深夜。
关门节,恰似布朗族人主动给忙碌的日子按下的暂停键,让身心放个假。他们说:“关门节后的3个月里,寨子不建房、不嫁娶,但要定期集中学习‘充电’,学方针政策、学传统文化和古训,千百年来如此。”
在景迈山的核心区,分布着9个传统村寨——
傣族村寨:景迈大寨、勐本、芒埂、糯岗老寨;布朗族村寨:芒景上寨、芒景下寨、芒洪、翁基、翁洼;共有居民约1200户、近5000人。
相传,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领部族迁到景迈山定居并发现了茶叶,他被奉为布朗族茶祖。临终前他给后代留下遗训: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,怕遇到灾难死掉;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,也怕你们吃光用完,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,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。
故事闪耀在时光的长河里,据《布朗族言志》记载,景迈山古茶林的驯化和栽培,迄今为止已有1840多年历史。
“糯岗”在傣语中有“金子掉入水塘”之意。而对寨子里的人来说,最闪亮的金子,就是围绕在村子周围的古茶林,这是千百年来收入的主要来源、生活的重要部分。
屋连着林
翁基
景迈山人离不开山。
传统村落依山而建,被茶林、森林围绕,房屋为木构和瓦顶的干栏式建筑,适应当地条件,虽不断演进,但整体建筑风格依然保存。各民族世代繁衍,养护着连片的茶林,并以茶为生。
景迈山遗产区中约90%的劳动力从事茶叶种植加工,农户超过75%的经济收入来自茶叶采摘、制作与销售。
山上的布朗族人将茶树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来敬畏、供奉和传承。这里的人们信奉万物有灵、南传佛教和茶祖崇拜。
景迈山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古茶树和生态茶园,制茶更是每个家庭世代传承的手艺。
景迈山风光苏锟摄
早期,人们采摘鲜叶后,用手搓揉,去涩味,再晒干或用火烘干即可,这种传统的制茶方式沿用至今。现在普洱茶的加工方式发展为七个标准步骤:采摘鲜叶、鲜叶摊晾、杀青、揉捻、晒青、蒸压成型和干燥。
烤茶,在布朗族人心中地位很高。茶叶摘回来,经锅炒、手揉、晒干。喝时,把茶叶放入小茶罐中,在柴火上烤至焦黄出香,然后倒入水熬成茶汤。
斗转星移,景迈茶山,一叶千年。
汤色金黄、香味浓郁、口感醇厚的烤茶,一味亦千年。
人不离茶
景迈山人更离不开茶。
这里的生活无处不用茶:以茶为药,解毒清热;以茶为菜、融入饮食;作为饮品,解渴提神;作为礼品,传情达意;为交换物,换取盐巴、布匹、粮食、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品等;发展为商品,开拓茶马古道,通过贸易走到世界各地。当地流传一句俗语:“上山不带饭可以,不带茶不行。”
村民们从没想到,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,不经意间为申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攒够了先天条件。
古茶林、传统村落、分隔防护林,彼此交融、和谐共生,共同成为遗产要素。民族历史、生活习惯、宗教信仰相互交织,形成茶种植影响的独特民族茶文化。
村民们还记得,曾经的古村落低矮破旧,申遗工作启动后,按照《景迈山村庄规划》,政府部门与大家一起,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修葺,村庄容貌焕然一新。如今,村子古风依旧,消防、饮水、公共空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。
每天清晨,叫醒暮霭中村子的,必定是那口清香绵柔的普洱茶。
在翁基寨,女主人李娜药洗漱完毕,第一件事就是给全家人烧水泡茶,一家子的欢声笑语,在茶汤中绽放。在糯岗老寨,游客沿着村道走来,一路上会遇到很多村民热情招呼:“进来喝茶。”
村民们经过关门节后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,待到开门节来临,晨起暮落的日子,又将充实而欢乐。
正如布朗族传统文化省级传承人、81岁的苏国文说:“景迈山是过去的馈赠,是今日的生活,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礼物。”
策划:罗蓉婵 张成 李星佺 吴珺 赵家琦
文字:罗蓉婵 杨吉娟
图片:张成 刘畅 陈思蒙 夏欣瞳
来源:云南网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